原创 猎人君 威胁猎人Threat Hunter
在数字支付高速发展的当下,支付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流的交易工具之一。然而,伴随而来的则是愈发复杂且产业化的卡数据泄露与盗刷风险。近年来,从社工钓鱼、POS窃录到自动化卡号构造与测活工具的泛滥,支付欺诈行为正呈现出自动化、全球化、低成本、规模化等新特征,严重威胁金融安全与用户权益。
本报告基于威胁猎人对全球19.9万个卡BIN段、逾万家发卡机构及上百个黑市渠道的长期监控与分析,系统性揭示了支付卡泄露的全貌与黑灰产运作链条,涵盖从数据窃取、卡料筛选、地下交易到盗刷变现的全流程,反映出:
美国卡信息占比超50%,成为全球黑产“试错型卡源”高发地带;
Visa与Mastercard卡种占比近95%,黑市利用率居高不下;
借记卡泄露比例高达60%,因其变现效率高、防护机制薄弱而被黑产广泛锁定;
支付卡黑产已形成完整“上中下游”产业链,工具专业化、交易标准化、变现路径成熟化;
泄露卡数据具备明显跨国流动性,黑产语种多样、分布广泛,打击难度与日俱增。
通过本报告,您可以深入理解全球支付卡泄露背后的结构性风险与作恶模式,识别当前主流的卡片攻击路径、卡段利用偏好与产业链关键节点,从而:
精准定位高风险BIN段与高频被利用卡源;
把握全球支付欺诈攻击的“共性与差异性”趋势;
为反欺诈系统策略优化提供数据参考与模型更新依据;
在面对跨境黑灰产渗透时,具备前置预警能力与判断依据。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对现实威胁的深度解读,也能为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支付公司等相关方提供实用的风控启示与情报价值,共同筑起全球支付体系的安全防线。
一、支付卡泄露风险数据分析
1.1 泄露最严重的国家是美国,涉及比例高达 50.9%
在威胁猎人监测到的支付卡泄露数据中,美国受影响最为严重,占比高达 50.9%,远超其他国家,显示出高度集中的地域特征,其次为墨西哥(5.47%)和英国(3.43%)。
美国占比高达50.9%的主要原因是:
1、信用卡普及率全球领先:美国每千人信用卡拥有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几乎全民持卡,且单人持多卡现象普遍,形成庞大的潜在受害群体,为黑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攻击面;同时,美国基于信用卡的消费业态发达,为盗刷黑产提供了广泛变现出口,盗刷份子在进行变现洗钱时,考虑到风控限制,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美国信用卡;
2、卡组织覆盖广,BIN 构造路径成熟:美国BIN 数据公开度高,历史泄露样本丰富,便于黑产进行卡号构造、生成和初步筛选。同时,许多美国卡段未强制启用 3D Secure 或强验证机制,成为黑产首选攻击入口;
3、黑产生态偏好使其成为高频“试错型”卡源:美国卡料来源广、价格低、成功率尚可,黑产常将其作为“测活训练”、“批量测试”、“低成本套利”的试错工具,在 Telegram 群组、CVV 商店中高频出现。
1.2 卡组织中,"visa"、"mastercard"占比超九成,发卡行中,全球九成发卡机构的卡均被泄露
1.2.1 卡组织和发卡行的关系:
卡组织:负责分配 BIN 段,建立清算规则,提供支付网络并连接发卡行与收单行,自身不直接发卡。
发卡机构:在卡组织授权下发行银行卡的机构,负责用户审核、卡号分配、授信服务及风险管理,并可在多个卡组织体系下发卡。可决定其卡类型,卡等级等。
1.2.1 泄露卡归属的卡组织中,visa占比57.1%,mastercard占比37.9%
国际信用卡组织,国际上六大信用卡组织分别是VISA、mastercardCard(万事达卡)、American Express(美国运通)、UnionPay(银联)、JCB和Diners Club。
根据威胁猎人的分析,在已泄露的支付卡数据中,归属于VISA 卡组织的卡片占比高达 57.1%,其次是mastercard,占比 37.9%,两者合计占据整体样本的 95%。占比领先的主要是因为,黑产倾向于选择利用效率和变现率高的卡:
VISA 与 mastercard 的全球发行体量大、跨境通用率高,黑灰产在进行盗取时,受攻击面高;
相较于银联、RuPay、JCB 等区域性或封闭式卡组织,VISA 与 mastercard 的卡更易通过如 Stripe、PayPal、Apple Pay、Binance 等国际通用网关进行交易,具备天然的变现优势。
1.2.3 被波及的发卡机构约占全球发卡机构总量的90%
截至目前,已泄露的支付卡数据中, 涉及 17,325 家发卡机构,约占全球活跃发卡机构总量的 90% 左右(按主要卡组织与 ISO 7812 BIN 分配信息推算,全球发卡机构总数约为 20,000 家)。
无论是美国的主流银行,还是拉美、亚洲、东欧、非洲的小型本地发卡机构,几乎都出现在泄露样本中,表明支付卡泄露广泛,影响全球。
1.3 泄露卡BIN高达19.9w,体现支付卡泄露的广泛性
截至目前,威胁猎人已持续监控并解析超过 199,000 个卡 BIN 编号段,覆盖全球主流及本地卡组织,包括 Visa、mastercard、Amex、银联、JCB、Discover,以及 RuPay、Elo、Mir 等本地网络。这些 BIN 段分布于 50 多个国家与地区,关联数万家发卡银行,涵盖借记卡、信用卡、签帐卡等多种类型与等级。
1.3.1 Top10 BIN段泄露的卡号达120w,占比泄漏总量超10%,体现出特定卡BIN因易盗刷,成为黑产首要目标
卡BIN段有此类集中性特征,主要是因为:部分 BIN 所属卡片未启用或弱启用 3D Secure(3DS)身份验证机制,或仅采用相对易绕过的 OTP 验证方式,容易盗刷,黑灰产会不断测试出支付成功率高的卡BIN,然后集中针对性采集和贩卖。
1.4 三类支付卡出现泄露,借记卡泄漏占比最高
1.4.1 支付卡类型概念解释
在监控到的支付卡泄露数据中,支付卡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4.2 借记卡泄露占比最高,达60.03%
在监控到的支付卡泄露数据中,支付卡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在近期监测到的支付卡泄露数据中,借记卡占比达到 60.03%,远高于信用卡和其他类型。
借记卡占比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覆盖广、风控相对弱、变现相对更快:
1.5 被泄露的支付卡交易价格差距大,价格主要取决于“盗刷欺诈价值潜力”
Fullz 是黑产术语,源于 “Full Information” 的俚语缩写,指的是一组包含完整身份信息和金融数据的组合包,通常涵盖一个受害者的全部可用于欺诈的信息。Fullz 通常比单独的卡号(CVV)、账号或邮箱价值更高,因为它可被用于信用卡盗刷、贷款欺诈、身份注册、KYC 绕过、社会工程攻击等一系列犯罪场景。
1.5.1 不同国家支付卡价格差异揭示三类黑产作恶特征
全球支付卡交易黑市的定价体系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背后反映的是黑灰产对不同国家支付卡的“模块化利用”策略。
综合威胁猎人的监测观察,可归纳为以下三类典型套现特征:
(1)美国卡:廉价高频的“试错型走量料”
美国卡因泄露基数大、风控机制宽松、适配平台广泛,成为黑产从业者开展测活测试、低价套利与自动化训练的首选卡源。该国泄露卡售价普遍低于其他国家。主要原因是:其 BIN 数据公开程度高、历史样本丰富,便于黑产批量构造与筛选。此外,部分美国卡段未启用 3D Secure 或身份验证机制,使其更易于通过初步测试。
(2)欧盟卡:高价定向攻击利器
欧盟卡普遍具备严格的风控机制,包括 EMV 芯片验证、PIN 密码输入、3D Secure 动态认证与 PSD2/SCA 强身份校验等。黑产若欲绕过验证,必须配合完整fullz数据(如账单地址、持卡人信息、生日等)。难度更大,料子更稀缺,因此价格也会更高。
(3)加/澳/英卡:高性价比的“通用型”黑产工具
加拿大、澳大利亚与英国卡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兼容性强,广泛支持 Stripe 注册、订阅服务开通、境外支付验证等用途。其风控水平介于美欧之间,被黑产视为“可控成本下的稳定用途卡源”。
1.6 支付卡泄露的数据呈现跨国流动性,交易渠道中多国黑灰产共存
威胁猎人覆盖了世界主流语种环境下的黑灰产渠道,包括英语、俄语、印地语、阿拉伯语、阿根廷西班牙语、印尼语、通用西班牙语及中文等语言环境中的 Telegram 群组。同时,我们也对多个泄露支付卡售卖相关的暗网商店与地下论坛进行持续追踪与情报采集,发现:泄露的支付卡数据呈现跨国流动性,并且交易渠道中多国黑灰产共存。
比如:
尽管某些群组以特定语种(如西班牙语)为主,但其内部交易内容也往往会呈现国家来源的多样性,例如可能包含来自美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多个国家的支付卡数据。
这表明语言环境与卡片来源地并非一一对应,信息流具有明显的跨国流动性,盗刷份子也完全可能会进行跨国利用和盗刷。
二、支付卡泄露作恶产业链分析
2.1 支付卡泄露作恶产业链结构
支付卡黑灰产产业链通常划分为上游数据窃取、中游测活与售卖、下游盗刷与变现三个主要环节。
上游:数据窃取
通过钓鱼页面、数据库泄露、POS 窃录、BIN 构造等手段获取卡号与附加信息。
中游:测活与售卖
包括卡号测活验证、标签分级、格式清洗、批量打包等,最终通过 Telegram 群组、暗网商店、论坛等渠道实现商品化售卖,部分中游组织具备“黑卡一条龙”能力。
下游:使用与变现
黑灰产将活卡用于注册订阅服务、跨境盗刷、虚拟商品套利或洗钱操作,部分地区存在专业“代刷”与“卡测代绑”服务,构成黑产闭环。
2.2 支付卡泄露作恶上游分析——数据窃取
上游环节主要是支付卡数据窃取,此环节主要的手法是:
伪装钓鱼页面+社工诱导,窃取用户数据
利用POS机进行数据窃取
利用非全卡信息低成本构造可用卡料
2.2.1 伪装钓鱼页面+社工诱导 ,窃取用户数据
这个手法中,黑产主要的作恶步骤是:
冒充银行发送短信验证码链接,引导用户点击钓鱼页面;
假冒快递公司或退款通知,诱导用户填写支付卡信息;
伪造 第三方平台登录页,窃取绑定支付卡的账号信息。
以下是监控到的此类手法的案例:
2.2.2 利用POS机进行数据窃取
这个手法中,黑产主要的类型是:
在POS机或ATM机上安装监听设备、假读卡器、针孔摄像头,窃取刷卡数据与输入密码;
通过非法渠道采购伪造POS机或读卡器,在刷卡过程中复制卡片数据;
酒吧、酒店、出租车等服务场景中由“内鬼”实施“二次刷卡”操作,复制客户卡片信息。
以下是监控到的此类手法的案例:
黑产在传播用于在POS机上盗取信息的工具
A、工具一:用于盗取信用卡信息
文件名: xxxx NFC_10.3.5 Card-Reader.apk
工具用途:NFC读卡端
作用:
用于通过 NFC 模块读取支付卡数据(支付卡芯片内存储的信息)
一般可用于盗取卡内敏感信息如:卡号、持卡人姓名、有效期等。
这种工具主要配合特定安卓设备或改装读卡器使用。
B、工具二:用于盗刷信用卡资金
文件名:xxxx NFC_10.3.5 POS-Tapper.apk
文件大小:45.2 MB
文件用途:NFC刷卡端
作用:
属于伪造 POS 端模拟交易过程;
可能支持非法小额盗刷、离线盗刷,或者复制已读取卡数据发起交易。
2.2.3 利用非全卡信息低成本构造可用卡料
Luhn 校验位:是卡号的最后一位(最右边一位),用于验证前面卡号数字逻辑正确性的“防错位”。
/gen命令:在黑灰产语境中,/gen 是一种常用于 卡号生成 的指令,广泛出现在 Telegram 群组、自动化机器人(Bot)中,用于生成符合格式的虚构卡号。
在支付卡泄露的上游环节中,除直接盗取外,卡号生成是获取“可用卡料”的另一常见方法,尤以非全卡段数据驱动的批量生成模式最为典型。
该流程通常如下:
1. 来源确认:黑产通过钓鱼页面、虚假支付页或短信诈骗收集部分卡段(如前 6–8 位 BIN),并结合过期时间等字段构成“非全卡”。
2. 自动生成:使用 /gen 指令或自建生成器,基于既有 BIN 批量补齐卡号主体、有效期与 CVV,生成结构完整、看似真实的虚构卡号。
3. 初步筛选:利用规则过滤、Luhn 校验、卡类型判别等方式剔除逻辑错误或低命中率数据,进入后续测活阶段。
该类生成行为在成本极低的同时,可快速制造大批量“候选卡料”,是黑产挖掘活卡、筛选可用数据的重要入口。
2.3 支付卡泄露作恶中游分析——测活和售卖
中游环节是支付卡泄露黑灰产链条中的核心枢纽,主要围绕卡片的可用性验证(即测活)与商品化售卖展开。
该阶段连接了上游数据窃取与下游盗刷变现,是卡料价值实现的关键节点,决定了黑产整体运作的效率与收益率。
2.3.1 测活机制是黑产利用卡片的必要前置环节
.chk:是Telegram机器人的一个快捷指令,通过真实网关发起小额授权交易,验证卡是否能正常支付,准确率高,适用于定价前精检
.mass:同为Telegram机器人的快捷指令,基于规则对卡号进行结构初筛,速度快、成本低,但不能判断卡片真实支付能力,需配合.gen指令批量生成卡片。
Auth:在支付流程中,Auth 是指向发卡银行请求“冻结一笔额度”以确认信用卡或借记卡有效性,但并不立即完成扣款的行为。
在支付卡黑灰产链条中,数据窃取只是第一步,卡片是否真实可用(即“活卡”)才是决定其能否变现的核心要素。由于数据来源复杂且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卡号存在已挂失、已过期、余额不足或被风控标记等问题。为此,测活机制成为黑产交易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决定了盗刷效率与卡料价值。
黑产通常会首先获取一批样本级的全卡数据(其真实性一般非常低),并通过 .mass 指令在自建的虚拟网关环境或真实网关只做预授权进行批量初筛,快速过滤掉明显无效或结构错误的卡号,筛选出一批“疑似有效”的卡料。
随后,这些卡号会被进一步投入到真实支付网关中,通过 .chk 指令发起小额授权交易进行精准测活,从中筛选出真正可被盗刷使用的“活卡”资源。这一流程兼顾效率与准确率,已成为黑产在卡料利用环节中的标准化操作路径。
一般情况下,测活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方法
A. 真实网关实测步骤及特点:
核心步骤:通过接入 Stripe、Braintree、Square 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API,提交 $0.01–$1 的小额付款请求。
特点:
需拥有或租用合法商户账户,具备一定风控绕过能力;
精度高,但风险大、成本高;
返回码分析如:Authorized 表示活卡,Declined / Do Not Honor 表示死卡。
主要用途:多用于高质量卡料的最终验证,确保卡能够真实交易。
B. 真实网关预授权步骤及特点:
核心步骤:接入 Stripe、Braintree 等真实支付平台,使用商户 API 发起 预授权请求,与发卡银行进行实际通信,验证卡片有效性。
特点:
返回码真实(如 authorized, declined, do_not_honor),判断准确率高;
优点是批量测试,但只做卡的预授权,不代表最后能够真实盗刷。需 .chk 二次兜底。
主要用途:常用于确认卡片是否真实,但不保证可以通过3D验证或其他的动态验证方式。
C. 虚拟网关步骤及特点:
核心步骤:不连接真实支付通道,仅通过规则库或历史响应逻辑本地模拟返回结果。
特点:工具如 MrChecker、BinChecker 等,优点是成本低、速度快,缺点是误判率高、需 .chk 二次兜底。
主要用途:常用于大批量初筛,用于剔除结构无效或明显假卡。
黑产普遍会采用“免费工具初筛 + 高精度网关复检”的两段式流程,确保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提取“真正可变现”的活卡资源,进而进入定价、售卖与下游使用环节。
(某Telegram群中测活的群消息)
(暗网中的支付卡:“测活”网站)
2.3.2 支付卡售卖生态发达:售卖商店 + 私域渠道 众多,基础功能完善,生命力强
2.3.2.1 支付卡售卖商店+私域渠道众多
威胁猎人目前已监控超 100 家 CVV 商店,近8000个私域售卖群聊,数量众多。
2.3.2.2 信用卡商店基础功能完善
目前监控到的支付卡售卖商店和私域渠道都有许多典型的特征,比如:标准化、批量化、自动化、便携性很强等。具体表现如下:
具备搜索与筛选功能,支持按 BIN、国家、金额区间、CVV 存活率等维度进行精准检索;
价格体系透明,商品分类清晰,部分商店按地区、发卡银行、卡类型等设定差异化定价;
信用机制初步形成,如“活卡保障”“退款说明”“标记 LIVE/TESTED”等增强买家信任;
平台运营趋于专业化、库存规模化,部分支持 API 接口调用,适配中大型批量买家接入;
用户活跃度高、运行周期长,具备一定抗封禁能力与持续供货能力,已成为黑产流通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
2.3.2.3 支付卡售卖渠道生命力很强
支付卡泄露商店,除了数量众多,基础功能完善外,生命力也很强,表现在几大方面:
替代性强、恢复速度快:即使某个群组被封禁,运营者也可在数小时内重建新群并完成迁移,具备很强的恢复力;
节点分散、不用统一控制:不存在唯一入口或运营方,大量独立群组、频道、卖家并行运营,彼此独立又可替代,极难被整体打击;
传播路径灵活多样:卡料信息通过群发、Bot、转发、口令等多种方式动态传播,构建出“网状扩散”模式;
交易流程自治化:基于 Bot 实现查询、下单、支付、发货的自动交互,无需平台账户或登录机制,降低使用门槛;
术语本地化与语言多样化:通过黑产俚语和非主流语言(如印地语、西班牙语)进行隐蔽交流,提升信息隐匿性;
支付方式去中心化:普遍支持 USDT、BTC、Binance Pay 等点对点支付渠道,规避平台托管与风控。
(Telegram群某bot自助商店)
2.4 支付卡泄露作恶下游分析——支付卡变现
支付卡一旦被盗取,黑产的下一步就是变现。其主要变现路径为:购买礼品卡、商品代下、BIN注册滥用等。
2.4.1 购买礼品卡
由于礼品卡的流通性很强,可在黑市上直接售卖,因此黑产会利用购买或窃取的支付卡,在电商、支付、游戏等平台上,购买礼品卡。
此类变现方法成本低、变现快,是最常见的盗刷变现手段。
2.4.2 商品代下
黑产会利用被盗的支付卡在正规的电商平台上进行下单,然后通过“代下”中介发货,收货地址一般是虚拟地址、集货仓或洗货人控制的地址。商品被“洗”后,会再次流入灰色市场出售,黑产从中获利。
2.4.3 BIN 注册滥用
利用高风险BIN段+生成器批量构造卡号,然后进入风控弱的平台进行批量注册;即便卡号无法完成交易,只要验证机制弱,就可获得初始绑定或试用;注册完成后将账号/服务低价出售,或用于其他诈骗行为。
三、支付卡盗刷典型案例分析
3.1 卡售卖案例-售卖已验证银行卡
3.1.1 案例描述:
(售卖已验证银行卡示例-1)
(售卖已验证银行卡示例-2)
上图是捕获到的黑产在售卖已验证的银行卡,从图中可以看出,黑产在界面中展示了卡号通过网关验证后的文本信息,用以证明该卡已完成有效性检测。
并且也展示了其在作恶平台上的盗刷操作截图,旨在表现自身具备实际盗刷能力,以增强潜在买家的信任或吸引合作。
3.1.2 案例特征:
此类反映出部分黑灰产卖家正通过公开展示卡号验证结果与盗刷操作流程,强化其“数据真实性”与“服务交付力”,以此提升产品可信度与客户信任感。
3.2 利用泄露的支付卡进行盗刷代下
3.2.1 案例描述:
在Telegram渠道中,黑产发布某平台半价购买任意商品服务,并报价89美元(含"教学指导"),实际上是黑灰产售卖盗刷银行卡服务,并声称可用于某平台下单或购买礼品卡(如500美元礼品卡仅售235美元)。
黑产会指导买家完成订单或套现礼品卡,承诺"全程协助",甚至代操作,其实背后是自己用盗刷的银行卡进行支付。
(银行卡盗刷礼品卡案例)
跟进同类型售卖礼品卡的黑产,发现黑产售卖的某平台礼品卡售卖为原价的1-3折,礼品卡的来源为银行卡盗刷支付。
(银行卡盗刷礼品卡案例)
3.2.2 案例特征:
该类黑产行为呈现出“盗刷银行卡 → 虚拟商品下单 → 白域转售变现”的完整套利闭环,平台化运营明显,服务结构成熟,是当前 CVV 黑灰产业链中的典型礼品卡变现型作恶模型。
3.3 直接在电商类等平台进行盗刷
3.3.1 案例描述:
直接在电商类等平台进行盗刷指在无需实体卡的情况下,通过在线支付平台进行盗刷交易,如下:
(平台盗刷案例)
3.3.2 案例特征:
黑产凭卡号、有效期、CVV 等信息在平台上直接盗刷。此类盗刷行为主要发生在验证机制与风控能力薄弱、未启用 3D Secure 的电商平台上,攻击者通过绕过验证机制完成支付。黑产盗刷的商品多为虚拟化、可转售、不可追溯、到账快的品类,典型包括各类礼品卡、订阅类会员账号、数字游戏点数与充值服务、电子优惠券等,具备高变现效率与较强匿名性,是黑产实现套利变现的核心渠道之一。
四、总结
威胁猎人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支付卡泄露问题呈现出地域高度集中、卡组织覆盖广泛、卡型结构单一化等显著特征。其中:
美国是重灾区:美国支付卡泄露占比高达50.9%,主要因其高信用卡普及率和黑产的“试错”偏好。
主流卡组织受害最深: Visa和Mastercard合计占据泄露卡片总量的95% ,且全球约90%的发卡机构都被波及,凸显泄露的普遍性。
借记卡风险突出: 借记卡泄露占比最高,达到60.03%,原因在于其发行量大、风控相对较弱且变现速度快。
黑市定价与卡片价值挂钩: 泄露卡的交易价格取决于其“盗刷欺诈价值潜力”。美国卡廉价高频,欧盟卡因严格风控而高价,加/澳/英卡则兼具性价比和通用性。
黑产产业链高度成熟: 支付卡黑产已形成“数据窃取(上游)→测活与售卖(中游)→盗刷与变现(下游)”的完整链条。
上游窃取: 手法包括钓鱼页面、POS机窃取和卡号构造。
中游测活与售卖: 通过“测活”筛选可用卡片,并通过众多功能完善、生命力强的黑市商店和私域渠道进行售卖。
下游变现: 主要通过购买礼品卡、商品代下和BIN注册滥用等方式实现。
跨国特征明显: 泄露数据和黑产交易呈现显著的跨国流动性与多语种共存现象。
面对支付卡泄露的严峻挑战,亟需提升用户安全意识、强化发卡机构和支付平台的风控能力、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并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以共同维护全球支付体系的安全。
在此背景下,威胁猎人通过持续监控并解析超过199,000个卡BIN编号段,覆盖全球主流及本地卡组织,关联数万家发卡银行,能够提供被泄露的数据卡情报。这种精确的情报能力,对于帮助客户进行有效防御至关重要。通过及时获取这些被泄露的数据卡情报,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可以:
识别高风险卡号和BIN段: 精准定位被黑产高频利用的卡号和BIN段,加强这些卡段的风控策略。
预警潜在盗刷风险: 在大规模盗刷发生前,根据泄露情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对受影响卡片进行监控或冻结。
优化反欺诈系统: 利用最新的泄露数据特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反欺诈模型,提高识别和拦截盗刷交易的能力。
支撑安全决策: 为客户提供实时的、可操作的情报支持,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黑产威胁面前做出更明智的安全决策。
通过威胁猎人提供的被泄露数据卡情报,客户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更有效地抵御支付卡欺诈风险。
原标题:《揭示全球支付欺诈真相:从数据泄露到黑产变现全流程解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