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作为一种水鸟,但是它的羽毛却不像其他的鸟类一样具有防水的功能,每次进入水中捕鱼以后出来了,都会张开翅膀来晾晒自己的羽毛,因此这也是鸬鹚特有的一种标准动作,通过这个动作也能很好的把它和大雁区分开来。
大雁和鸬鹚一样都是候鸟,都会成群地编队飞行,且都喜欢在有水的环境活动。但是鸬鹚和大雁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区别起来也容易,一个是它们的嘴型不同。
第二个是它们的食性区别很大,大雁是草食性的动物,主要是在水源附件吃各种种水草,而鸬鹚则是肉食动物,以主要是捕食各种鱼类。
也是由于鸬鹚是天生的捕鱼高手,它们在水中有着很强的潜水能力,且在水中游动迅速,无论是大小鱼一旦被鸬鹚盯上了,就难逃被吃的命运,而古人也是发现了鸬鹚的这些优势,于是就开始驯养鸬鹚,用它们来帮忙捕食鱼类。
渔民是如何训练鸬鹚捕鱼的?
鸬鹚有着很强的潜水能力,在水中最长能潜水70秒之久,最深能潜到19米处。由于鸬鹚的嘴巴先端生有锐利的钩,而强劲有力的锥状嘴使其能够轻而易举地捕猎水下的鱼类作为食物。
再加上它的脚具全蹼,翅膀能够帮助划水,所以能让它在水中行动起来十分的灵活、迅速,即便是再灵活的鱼类也难逃鸬鹚的追击。尤其是鸬鹚捕鱼还会团结合作,几只鸬鹚一起围捕的话,就算是很大的鱼类也没有逃生的可能了。
鸬鹚捕鱼不只是我国有,在世界上多个国家都有驯养鸬鹚帮助捕鱼的历史,但是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我国。驯养鸬鹚捕鱼也是非常复杂和漫长的一个过程,一般都是在鸬鹚孵化后两个月就开始下水训练了,到了100天的时候才让它跟着成年的鸬鹚学习捕鱼,而5个月后才正常捕鱼。
在训练鸬鹚捕鱼的时候,为了避免鸬鹚把捕获的鱼给吃掉,都会用特制铜环套在鸬鹚颈上,这样一般只能吃下小鱼,而大鱼就吞不下去。当鸬鹚捕获到大鱼以后,都会到主人的身边,吐出嘴里的大鱼,然后继续下水捕鱼。
训练有素的鸬鹚,听到主人的一声吆喝,就会回到岸上,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后,再赶到水里去,叫它去捕鱼。 如此反常要训练至少一个月以上,完全驯服听渔人指挥了,才让它们正式下水捉鱼。
别看鸬鹚很小,一只鸬鹚一年平均能捕捉上千斤的鱼哦。这样的效率是真的很高了,像养殖鸬鹚的一般都是养殖数只,这样算下来一年就能捕获上万斤鱼。
为何鸬鹚捕鱼现在被禁止了?
鸬鹚捕鱼如今确实被禁止了,只有极少数办理了相关证件的渔民才能驯养鸬鹚,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想用鸬鹚捕鱼就可以,想去哪里捕鱼都行的,其限制的条件也是非常多的。
而之所以传承了上千年的鸬鹚捕鱼会被禁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捕鱼效率太高了。鸬鹚这种水鸟本来食性就大,而经过训练以后它们的捕食能力就更强了,毕竟不大部分的鱼都被主人拿去了,它们只是吃了极少数的小鱼,因此为了吃饱就需要大量的捕鱼。
一只鸬鹚平均一天就能捕捞20多斤鱼,如果是5只一起合力的话,连十几斤重的大鱼也会被合理追赶到渔民的渔网中,因此一天最多可以捕捉上百斤鱼。
第二个原因就是鸬鹚捕鱼,还是部分大小鱼,只要见到的鱼都会成为捕捉的对象。
因为鸬鹚在捕鱼前,渔民都是让鸬鹚空腹的,这样才能捕捉更多的鱼。但是空腹的鸬鹚在水中就是大小鱼通吃,这种方式就和电鱼一样“断子绝孙”,小鱼也捕捞了,以后的鱼就会越来越少。
最可怕的是有些渔民大量养殖鸬鹚,一次就会赶下去上百只鸬鹚,这样水域中的大小鱼就会被捕捞一空,造成严重的生态危害。
第三个原因是鸬鹚捕鱼只认鱼,因此连保护的鱼类也会捕食。鸬鹚在水中捕鱼,它们可不管是不是保护的鱼类,见到了就要捕捉。而这样的话就会把一些稀有的、保护的鱼类也捕捉上来,即便是渔民发现了放生了也基本难以存活了。
同时还有最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鸬鹚捕鱼的旺季是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份,而这个期间正是很多鱼类待产卵的旺季,如果采用鸬鹚捕鱼的话就会导致大小鱼通吃,特别是把一些产卵的鱼也给捕捉了,自然就会危害到鱼类的种群,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